【战“疫”日记】在隔离病房工作
我叫沈小路,是一名耳鼻喉科与国际医学部的护士。原本准备回家过年的我,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而打破,接到院里通知全体员工取消休假,我立即将已买好的车票退了,在家随时待命。年初二,接到护理部通知需要三名留观病房护士,我义不容辞地报了名,跟我一起的还有呼吸科的高丽琴、骨科的沈敏。
对于这个未知的病毒,说不怕那是假的,但相比较于其他同事,因为我们是单身,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能够冲在抗疫的一线是我的荣幸、是我的骄傲。在这里不得不说我们医院的工作效率,从疫情爆发出来仅两天的时间就已经将原来已经面目全非的老大楼改造成了隔离病房,随着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原本的隔离病房已不够使用,院领导又将原来的五楼六楼七楼,逐一改造成单间病房。说干就干,2月5日我们顺利从一楼搬到了五楼,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我们的三人留观小分队又增加了两位小伙伴,其中有一个是我们科室的张会,还有一个是手足外科的杨小雪,有了她们的加入,我们的工作压力减轻了很多,我们从24小时值班制改成了12小时两班制。我们都是90后,年纪最小的小雪今年才24岁,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相对于奔赴武汉的医护人员,我们显得微不足道,但我们仍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好我们的工作职责。
元宵节,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是我在隔离留观室的第六个工作日了,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的不适应,现在的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环境与工作模式。今天我上白班,一来到隔离病房就有一种说不清的压抑感。医护人员通过专用通道,经过清洁区、缓冲区,最后进入污染区。在这里,我们要为每个留观病人采集血、咽拭子、分泌物等标本,每天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完成病房消毒,还要处理医嘱,做必要的治疗等。由于隔离病房的特殊性,除了做些本职的工作以外,这里的患者没有家属陪同,都是一人一间病房,什么事都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照顾,值班的护士需要帮助患者订饭。饭来了,值班的护士会把饭菜一一送到患者的房间,有时候忙不过来,就先不吃,自己下班了再随便吃点。我们不仅是一名医护人员,亦是快递员、保洁员、收费员等等。在这里,我们承担了多种角色。工作时戴着防护面罩、护目镜,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不一会就被闷得汗流浃背,戴着口罩连喘气说话都觉得费力,口罩和护目镜在脸上、额头上压出了印子,鼻梁被磨破皮。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值班期间都不敢喝水,怕上厕所。由于经常要清洗消毒,不断换戴手套,原本细嫩的手上也有了裂痕。今天是元宵节,虽然不能陪伴家人,但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平时除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心理疏导,给患者信心,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安。在隔离病房的患者他们常常会感到恐惧与不安,在护士站经常能接到患者的电话,来询问病情,问结果出来了没有。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这位患者特别焦虑,脾气不是很好,口气非常不好,说:“我又不发烧,没有任何的不舒服,你们非要把我关在这里,我好好的一个人,没病都被你们给关出病来了。”听了这话,我只能耐心地向他解释道:“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您的健康,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我们比任何人都希望大家平安,请您耐心等待检查结果,请相信我们”。解释完患者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当然也曾有许多患者理解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记得曾经有位从北京来在这里隔离留观的大叔对我说:“你们这些小姑娘真的非常辛苦,不容易呀”。这份理解,让人顿时觉得温暖。
这里与普通病房不一样,工作比较繁琐。一个病人出院,一个房间的终末处理完成需要长达四个小时。这天晚上,医生开了5个解除隔离的患者,隔离病房的终末处理非常重要,需要将患者的房间先用空气消毒两个小时,然后还需要用配好的消毒水擦拭房间的每个角落,再把地面全部拖两遍,然后将床单被套拆了打包好送洗消毒,再用紫外线照一个小时,臭氧机再消一次,最后将床单被套套好呈备用床。一个人从晚上6点一直忙到了晚上十点多,才把出院病人的房间给全部处理好。忙好下班,常常会感到腰酸背痛,有过好几次,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效率了,私下曾经问过其他人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表示都一样!是啊,穿着防护服工作起来有许多的不便,不比在普通病房。
虽然工作的时候非常累,但是我们有非常强大的后援团队,没有他们,我们不能这么顺利地工作与生活。从院长到护理部主任对我们都非常关心,特别是刘金环老师,从筹备到开科以来,一直忙前忙后,操碎了心,常常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大楼里没有开空调,医院还特别贴心地给我们准备了羽绒服、护手霜,尿不湿等,生活上也是给我们安排了吃住行。我们科室的魏艳红护士长也常常给我发信息打电话,询问我和张会的情况,给我们鼓励与关心;还有科室的王鑫主任、孙志辉主任等等同事都来慰问了我们,让我们一定要保重好自己。有这么多人的关心,还有这么强大的后援团队,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能挺得过去!
期盼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可以与家人面对面拥抱,可以和同事握手言欢,迎来一次真正的团圆!
12A:沈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