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征文】岸上的人,我并不羡慕 ---读《海上钢琴师》有感

2020-05-11

你想要什么?

我想要什么?

我们常常被问这个问题,也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有的人一生走在路上,却始终想着归去,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有的人渴望被读懂;有的想要聚光灯下众人的目光;有的人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的人知道心之所往,却没有勇气去追求。只有诚实又勇敢的人,才能明晰所爱所求,听从内心召唤,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究竟要什么”,《海上钢琴师》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人生命题。

1900,书中的主人公,这样有时代感的名字也注定了他的时代传奇。没人知道他的父母是谁,只知道他从一出生就被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一架钢琴上,在水手丹尼的养育下长大,并被起名为“1900”。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丹尼死亡,在丹尼的葬礼上,钢琴流淌的的声音激发了1900的音乐天赋。有一天,大家忽然发现演奏钢琴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无数崇拜者为他而来,就是为了听他演奏钢琴。他的音乐演奏的是每个游客内心中隐秘的故事,触摸到了听众灵魂最深处的角落。他借助音乐去往别的国度,那里“女人的发梢散发着香气,一切都散发着光芒,老虎在四处游行……”音乐于他是表达,也是解读,上帝夺走了他的一切,却赋予了他音乐的灵魂。

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可以拒绝诱惑。有一天1900遇到一位小号手叫麦克斯,他们志趣相投,成为了朋友,麦克斯鼓励他走下船看看岸上的世界,一再劝说他“凭借音乐才能,赚大钱,买一个大房子,娶一个好妻子……”,真心希望他能够享受世俗的幸福。但1900对这些并无兴趣,他终日与钢琴为伴,与世无争,淳朴而友善,从不争名夺利,他只为音乐而生,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他生于海上,生长于海上,邮轮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一方净土,面对各种诱惑,1900守住了他的初心,他非常明白陆地上那种追逐名利的生活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一个人清楚自己想要的,自然就会清楚自己不想要的,而不会在各种泡影中迷失。

书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邮轮的舷梯上。在32年的海上生活后,1900说要下船,为了看海。他想要下船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呼唤,虽然并不确定是否有他喜欢的生活。那一天,他整装待发,在众人的送行中踏上舷梯,他迎风而立,目视着纽约,向前走,然而在舷梯中间他停止了步伐,那一瞬间我几乎可以感同身受到他的迷茫、困惑,他的绝望、释然、而后舍弃……最终他扔出帽子、挥别纽约。那以后的他成为一个纯粹的传奇。这是1900人生中一次华丽的转身,如果说此前他尚有对未知的恐惧而拒绝下船,那么,此后,他因为对未来明确清晰而心甘情愿留在船上。一个人,知道自己不想要的容易,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易,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义无反顾追求,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诚实。

随着战争的爆发,邮轮渐渐被废弃,而1900直到最后游轮被炸毁,也没有离开弗吉尼亚号,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也随之结束。在弗吉尼亚号炸毁的那一刻,1900的双手在臆想的琴键上弹奏,天籁般的音乐再次在他的指间流淌,这是他奏响的生命绝唱,他享受着这一刻,内心毫无波澜。天才就此陨落,1900的死让人悲痛惋惜,但不可否认,那一刻他很幸福,终得始终,初心不变。黑塞说过:“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1900是传奇的海上钢琴师,1900也是我们每一个人。

无数人漂洋过海,只为能从一片陆地到另一片陆地,能从一种生活中走出、去往另一种可能美好的生活。有的人生活在一方角落,却心怀宇宙,有的人生活在宇宙之中,却无欲无求。城市再大,装不下世上所有的人,轮船再小,也承载着无数的理想。

1900从未走出弗吉尼亚号,我并不认为是他缺少勇气,而是他不愿走出。阻止脚步的,并不是能看见的东西,而是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宁愿一生孤独,也不愿随波逐流的豁达态度。

1900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寄托,是一个人的初心。岸上的生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但这都没有扰乱1900。知道自己向往什么,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修养。

岁月的风霜不会凋零一个个美好的记忆,历史的沧桑不能黯淡一幕幕执着的坚守,这个不一样的春天,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看到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不辞劳苦、不惧危险,最危险时刻奔赴武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精锐出战,发出“请全国人民放心”的铿锵承诺,坚守在抗疫一线;湖北武汉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战斗在最前沿;我院医务人员全体取消休假随时待命、呼吸科全体兄弟姐妹主动请战,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大海茫茫,人生如寄,纵使“岸上的生活”有着万千诱惑,“我并不羡慕”,不忘记自己追求的目标,全身心靠近和投入,这般初心,方显珍贵!

康复医学科:徐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