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征文】拒绝所有的弱点,请全神贯注躬身做事 ——读《走进空气稀薄地带》有感
有一种人,越是做不到的事,对他们越有吸引力,决心信念是他们最强大的武器,说的客气点,这种人叫怪人,说的不好听,那就是疯子.....珠峰吸引属于她的这种人,这种人有三个共同的特征:自信、坚决和耐力。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节选
《走进空气稀薄地带》是美国人乔恩.克拉考尔根据1996年亲身经历过的一次山难著成的一部纪实作品。讲述的是1996年4支登山队在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袭击,4支登山队中包括2支登山队领队在内的12人罹难。该事故于1997年搬上荧屏,再现了此次山难的全过程。
登山运动本身属于户外探险活动,需要团队每个成员具备足够的耐力、毅力和体力,并有一定的登山经验,而登顶珠峰更是挑战人类极限的冒险活动。
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体型和肺活量限制了我的登山能力。我也没有去过西藏,对于珠穆朗玛峰的印象还停留在网络图片或电影片段上。即便如此,珠峰白雪皑皑、与天比高的雄姿,仍能瞬间把我拉进登山队伍,感受登山的艰辛和疲惫,无法呼吸的痛苦,也能聆听到来自天堂的纯净之音。想象中我站在她的脚下,抬头仰望,她高入云霄,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登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简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总是会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同于常人,他们喜欢挑战,喜欢超越,为达目的竭尽全力,直到不能呼吸;他们可以直面生死,可以忍受恶劣环境的折磨,可以坚持不懈的训练体能,他们意志坚决,他们坚韧不拔,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就是以霍尔领队为代表的登山队员。
霍尔带领他的团队来到珠峰脚下,从大本营开始,逐步适应高原空气稀薄、寒冷的环境,从1号营地开始到4号营地,逐渐进行空气稀薄环境下的适应性登山活动,直到大家全部适应环境为止,并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5月10日,这个他认为吉祥而且往年都风和日丽的日子登顶。因为有前期的充分准备,这一天队员们经过不懈努力,在力气几近耗尽的情况下登顶,然而队员素质的不同,登顶时间延后,最终把约定下山的时间延后了2小时,致使部分队员没能在暴风雪到来之前安全下山,山难由此发生,这位计划周全、心思缜密的领队也在暴风雪中遇难,长眠在珠峰上。
即使这是一场意外,我们仍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作者是幸存者之一,他通过回忆此次事故过程,认为登山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疏忽终将会酿成大错。如果霍尔不那么自信天气会好,而是提前认真预测一下当天的天气,也许不会耽误下山;如果中国台湾人改变主意,当天也要登顶,能够提前跟霍尔沟通,霍尔也许会早做准备;如果霍尔提前知道南山人没能完成最后一段登山绳的固定,就会提前让夏尔巴人去固定,而不会在登顶时耽误时间;如果……是的,太多如果了。“事后诸葛亮”已没有意义,这次事故谁都没有错,没有人应该受到责备,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都尽了力,没有谁愿意伤害谁。
来医院不知不觉就是两年,晨会里杨颖主任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工作中她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也会给我们分享一些好的书籍,比如这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分享的时候恰好是我带领24小时康复管理小组建组初期,因为是新技术开展,而且连续康复管理小组要想做得好,必须得到患者、家属、护工、医生、护理的全面理解和共同参与,每个细节要求做到极致,疫情期间推行这个新技术,压力非常大,我们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和我们的组员们都想过绕道或者放弃,和主任交流后,第二天晨会上她对我们组说,乐观主义不是说做事的时候看不到所有的问题,而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看到,但是给自己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件件去克服。就像这部书里的登峰所要面临的无数险境。主任又说,能躬身做事成功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领队能力超群,可以拖拽着队员们一起走;另一种就是方向正确,哪怕领队和队员能力都不足,但是一起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也能成功。
后来的两周,我们熬过了最开始的困境,终于圆满完成了24小时康复管理小组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推广,患者的全面康复是我们最亮的勋章。
登山如此,团队合作亦是如此。领队的精心策划和实施,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捕捉和快速有效的行动,队员们的坚韧和支持,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拒绝所有弱点,全神贯注登峰,终将到达心中的珠峰。自此,我们无所畏惧、一路前行……
康复医学科:赵金荣


